IPR Daily,全球視野的知識產權新銳媒體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符合我國當前發展現實的戰略性選擇。但是,客觀地講,目前關于“雙創”的誤區也較多。如果不能把這些誤區或誤解有效厘清,最后可能就會錯過“雙創”發展的黃金機遇期。
對于“大眾創業”,很多人以為就是“人人都去開公司”。但我認為這是非常片面的理解,也是非常危險的解讀。我對“大眾創業”的理解是:“人人都有創業的權利”,這是一種公平的權利。隨著社會發展、技術進步、創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創業成本和門檻變得越來越低,這就讓“更多人具備了創業的可能性”。
對于年輕人或大學生來說,以一種創業開拓的心態加入一家中小企業或任何組織當中,以銳意進取、勇于突破的精神助力所在組織成長發展,這其實是一種更具普適意義的“創業精神”;這也是“大眾創業”應有的內涵,而不是人人去當老板,人人都泡在創業大街的咖啡館里。
還有一個更大的誤區是,相較于“大眾創業”。我們對于“萬眾創新”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甚至已經威脅到“大眾創業”的可持續發展了。
創業符合較多年輕人內在的追求,創業激情相對較為容易點燃。但創新卻是有難度的,我們經常稱之為“創新的1萬小時定律”。這導致了今天“雙創”領域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多數創業者不創新。
比如,前幾年出現的“萬團”大戰,如今絕大多數已經偃旗息鼓了;再比如,去年火熱的O2O嚴重同質化,不少投資人戲稱一聽到O2O就想“嘔吐”了,因為聽到這類故事太多了,千篇一律。
而對于“萬眾創新”,亦存在諸多誤區,這嚴重影響了“雙創”的最終有效落地實施。
一類長期存在的誤區是一些企業家、政府官員、媒體特別強調“技術等于創新”。其實,技術只是創新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與創新完全劃等號。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研發是把錢轉化成知識(專利、非專利技術等),但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創新是要把知識變成錢。
另一類這幾年催生出來的新誤區,是把燒錢看成是創新的代名詞或唯一道路。其實,燒錢本身并不是一種創新商業模式的必然要素,而只是在商業模式驗證后通過用錢換時間加速運營的一種實施戰術。事實上,每年能真正獲得巨額風險投資的企業數量非常有限,99.9%以上的企業都無法獲得風險投資的支持,必須依靠自我造血能力才能發展和成長。
那么,“雙創”時代,更需要什么樣的創新?在我看來,就是“低成本創新”或“精益創新”,即沒有浪費的創新創業才有可能真正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是當今美國硅谷、以色列等創新國家主流的創新方法論。這些值得我們深刻研究與思考。須知,方向錯了,再多努力也帶不來成功。
來源:中國科技網
作者:彭志強 作者系盛景網聯集團董事
編輯:IPR daily 王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