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PRdaily立場,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供應鏈專利矩陣:鏈主企業通過鏈內協作機制協同供應鏈的上下游企業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主題應用和不同的目標用戶等不同維度進行高價值專利挖掘、專利布局,通過專利權益共享,構建打造一個專利數量龐大的專利矩陣,形成多節點、多維度的技術優勢?!?/b>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張波 樊懋
欄目支持:黃小棟知識產權商業思維研究作者團隊
PART01
文明基因與現代創新制度的耦合機制
中華文明作為典型的農耕文明,其發展歷程深受自然條件影響,長期依賴群體協作以應對環境不確定性。從大禹治水中的“九州協同”到鄭國渠的建設,均體現了集體理性在治理秩序與技術組織中的基礎性作用。這種深植于歷史文化中的協同邏輯,構成了中國制度傳統的重要底色,也在當代技術制度的演化中展現出持久的生命力。
以此為文明基礎,供應鏈專利矩陣提出了將分散化私有專利資源轉化為“技術集體所有制”戰略資產的制度構想。通過統一的“專利池規則”與“雙重所有權結構”,在不削弱產權激勵的前提下,實現了跨組織、跨企業間的專利協同與資源共享。這一機制既體現了“天下為公”的文化價值,又回應了以國家為單元參與全球技術競爭的現實需要。
相比之下,源于16世紀威尼斯共和國的西方現代知識產權制度,其內核是“先占—壟斷—資本化”的邏輯演進。隨著制度工具化程度不斷加深,現代專利制度日益成為技術資本化與資源壟斷的制度工具,導致創新資源集中、技術壁壘增強與協同機制缺失。在此背景下,供應鏈專利矩陣作為制度性變革路徑,試圖突破“專利陷阱”所帶來的零和博弈困境,為構建更具韌性與效率的全球技術生態提供中國方案。
這一制度創新不僅可視為先秦“路寢之役以賑民”等公共治理核心內涵的當代表達,也可被視作對馬克思“生產資料社會化”理論的本土化回應。其內在邏輯是以協同創新替代單邊壟斷,以共享治理支撐新型生產關系,重塑技術要素在生產系統中的組織方式。
以杭州“六小龍”企業集群為例,當地政府通過厘清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系,系統打通創新要素流動的制度堵點,初步構建出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在此過程中,政府扮演了制度供給者與生態設計者角色,通過產業基金、知識產權規則與標準引導,推動形成企業間高效協同的創新機制。
供應鏈專利矩陣正是在這一制度背景中孕育而成。它通過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專利協作與權益共建,在數字化與智能化趨勢推動下,逐步構建起涵蓋發明權、使用權與收益權的多維協同網絡。這一網絡重塑了傳統供應鏈中“點狀創新”的組織邏輯,向“網絡協同”轉型,為打造高效、柔性、韌性的現代生產組織體系提供了制度基礎與技術支撐。
PART02
歷史鏡鑒:戰爭經驗對現代專利協同機制的啟示
歷史上,戰爭與商業長期被視為高度相似的博弈場域,其在資源配置、組織協作、攻防策略等方面所體現出的規律性,為現代經濟體系中復雜系統的治理提供了重要類比視角。尤其是在全球技術競爭日趨白熱化、供應鏈博弈趨于體系化的背景下,從戰爭邏輯中汲取系統性協同與攻防機制的經驗,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以南宋與金國交戰中的“鐵浮屠”重甲突擊與“拐子馬”靈活包抄為例,兩者構成了當時軍事進攻中攻堅與穿插并舉的雙重戰術體系,其關鍵在于依靠系統化組織實現局部突破與整體控制的結合。這一戰術結構可類比于供應鏈專利矩陣中“專利密集布局”與“高價值專利組合應用”之間的分工與協同。
具體而言,“鐵浮屠”式的重裝沖擊可類比為在產業鏈關鍵節點構建的專利壁壘體系。通過在材料、工藝、設備等技術方向進行集群式的專利布局,不僅能夠有效形成對核心市場的技術封鎖,也在制度上構建了難以繞過的“專利護城河”,提升了鏈主企業的議價能力與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拐子馬”式的快速打擊則可理解為針對細分市場進行靈活組合的專利包輸出機制。通過動態調整和快速部署高價值專利組合,實現對競爭對手的精準牽制與技術壓制,增強了供應鏈整體的響應效率與戰略機動性。
在制度層面,明清時期晉商所建立的“聯號制”也為當代技術協作機制提供了重要借鑒。該制度通過股權交叉、財務共擔、品牌統一等手段,實現了風險共擔與收益共享的商號治理機制,其內核與供應鏈專利矩陣中通過協作契約構建“共同體式產權結構”的做法具有高度一致性。類似地,宋代《營造法式》中提出的“物勒工名”制度,要求工匠在制成品上刻署其名,以實現責任溯源與質量控制,也揭示出在高度復雜系統中,制度性責任分配對于協同機制運行的基礎性作用。
綜合來看,歷史經驗表明:在面對系統性復雜挑戰時,孤立的個體行動難以形成持續性技術競爭優勢,唯有通過構建以“協同—分工—責任”為基礎的系統性組織架構,方可有效應對外部不確定性。供應鏈專利矩陣正是對這一治理邏輯在當代科技競爭格局下的結構性回應。通過專利布局的攻防結構、治理機制的責任共擔設計以及風險—收益之間的制度性均衡,供應鏈專利矩陣不僅超越了傳統企業邊界內的創新范式,也為復雜技術系統下的合作型競爭關系奠定了制度基礎。
PART03
逆全球化背景下的專利矩陣制度意涵
近年來,全球技術治理格局持續演變,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風險與知識產權壁壘等因素疊加,顯著削弱了創新資源的全球流動性,也削減了制度協同空間,傳統以產權獨占為核心的技術擴散模式面臨結構性瓶頸。在此背景下,強化制度內生協同的“技術共同體”機制,以及抵御外部沖擊的“集體產權”安排,日益成為構建新型生產關系的關鍵路徑。
“供應鏈專利矩陣”正是順應這一變局提出的制度性協作架構,旨在打破傳統專利制度下創新分布碎片化、資源配置內卷化與零和競爭的困境,構建跨組織、跨節點、跨產權邊界的協同創新共同體。在全球技術分工體系深度調整、供應鏈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語境中,該機制展現出顯著的系統適應性與結構韌性。
在風險應對層面,專利矩陣通過多邊合作機制,提升了技術要素的冗余配置與動態調節能力。不同企業共享專利資源、形成互補性技術網絡,一方面降低了對單一技術路徑的依賴,另一方面增強了整個鏈條的穩定性與抗壓能力。這一“局部容錯、整體收斂”的協同結構,為應對逆全球化進程中的突發性沖擊提供了制度緩沖。
在技術嵌入層面,通過將核心專利深度嵌入產業鏈關鍵環節,不僅強化了鏈主企業的屬地引領力,也構建了以“技術鎖定—場景應用—標準輸出”為路徑的區域型技術生態?!半x此無彼”不僅體現出空間依賴,更表現為制度化路徑依賴的構建過程。
在價值分配層面,該機制突破了傳統“專利—資本”線性增值邏輯,構建了“技術成果—人力資本—產業升級”之間的動態螺旋結構。創新紅利不再集中于個體產權持有者,而是通過共建共享機制回流至人才和產業系統,增強整體演化能力與制度彈性。
從制度經濟學視角看,供應鏈專利矩陣不僅重構了產權結構,更推動了技術組織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層演進。通過組織上的共建共治與技術上的互嵌聯動,有效修正了傳統專利治理中“排他性—壟斷性—去協同性”的結構特征,轉向“協作性—嵌入性—共同演化”的制度范式。
因此,專利矩陣不僅是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調整中對創新組織方式的主動回應,也是參與國際知識產權治理重構的重要探索。其通過系統協同替代要素壟斷,通過網絡互嵌弱化單邊依賴,通過利益共享抑制競爭內卷,為構建多邊協作機制與本土創新韌性體系提供了切實的制度路徑。
PART04
供應鏈專利矩陣的實施路徑:制度建構與機制演進
供應鏈專利矩陣的有效運行依賴于一套系統性機制的支撐,涵蓋制度設計、產權結構、數字化平臺、利益分配、風險防控及國際化拓展等多個維度。構建一套可復制、可推廣、可治理的協同體系,是推動該機制在更大范圍內落地的關鍵前提。
首先,需完善頂層制度設計,構建“政府—鏈主企業”共治架構。政府作為制度供給者,可以通過設立專項基金、稅收激勵和立法支持,為專利共享提供制度保障,例如推動制定《供應鏈專利共享條例》,明確專利池的權屬、管理、準入與糾紛解決機制。鏈主企業應承擔專利池建設、技術標準制定和上下游協同組織職責,鏈內企業則通過簽署《專利貢獻與收益協議》,實現投入與收益的契約化匹配。
其次,需依托數字基礎設施,打造高效協同平臺。構建集專利檢索、價值評估、組合優化與風險預警于一體的數字系統,運用區塊鏈技術實現數據存證與權屬追蹤,確保透明性與可信度;引入AI算法進行動態評估與自動匹配,實現“場景—專利—市場”的高效銜接。讓數字平臺在推動矩陣機制中發揮關鍵作用。
在分配機制方面,應構建激勵與公平兼顧的模型。建議采用“雙重所有權結構”,即專利所有權歸企業,使用權歸屬專利池,確保資源共享不削弱產權激勵。引入“動態分成模型”,綜合考慮專利使用頻率、貢獻程度與市場表現,定期調整分配比例,以實現利益平衡與機制可持續。
風險防控方面,應建立穩健的契約約束體系。可引入“對賭協議”等機制,對違約或濫用共享資源的企業設立退出條款,保障制度運行秩序。同時設立行業仲裁機構,專責處理權屬爭議與使用糾紛,提升糾紛解決效率。探索開發“專利矩陣險”,覆蓋訴訟成本與技術替代風險,增強體系抗沖擊能力。
此外,還應拓展國際化路徑,構建跨境技術協同網絡。通過與“一帶一路”國家簽訂專利互認協議、推動技術標準對接,可降低企業“出?!边^程中的知識產權壁壘。在重點市場設立聯合實驗室與孵化平臺,吸收本地技術并反哺國內生態,逐步形成“海外嵌入—國內融合”的雙循環技術協同體系,提升矩陣機制的全球適應力與擴展能力。
PART05
結語:文明演化視角下的制度躍遷與戰略選擇
在全球技術競爭格局重塑與逆全球化趨勢加劇的背景下,如何構建兼具開放性、協同性與制度韌性的技術組織體系,成為國家創新體系面臨的核心挑戰。供應鏈專利矩陣作為一種嵌入式制度創新路徑,不僅回應了資源碎片化、產權固化與協同失靈等結構性困境,也提供了一種融合文明基因、技術邏輯與全球視野的系統解決方案。
從制度演化視角看,專利矩陣的提出體現了生產關系在特定技術范式下的結構調整。這不僅是產權關系的再分配,更是從“產權獨占”向“利益協同”、從“技術壟斷”向“知識共治”、從“資本驅動”向“集體理性”的范式躍遷,展現了中國制度創新對傳統專利治理的結構性超越。
從文明邏輯看,專利矩陣將“共治—協作—共享”的傳統治理理念,與現代“專利制度—數字協同—風險控制”機制深度融合,構建出兼具歷史韌性與現實效率的技術組織新形態。這不僅是對傳統制度文化的再創造,更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制度性貢獻。
從戰略實踐看,矩陣機制有助于增強本土技術體系的穩定性與自主性,為重塑全球知識產權規則提供實踐支點。通過“矩陣協作”構建技術主權共同體,通過“制度嵌入”參與全球創新網絡,供應鏈專利矩陣為中國科技戰略的全球躍升提供了可操作路徑。
綜上,供應鏈專利矩陣不僅是一種治理機制的制度創新,更是一種文明底色與全球戰略相融合的系統性制度回應,體現了中國式制度躍遷在全球技術變局中的獨特價值與前瞻選擇。
欄目支持:
黃小棟知識產權商業思維研究作者團隊
https://mp.weixin.qq.com/mp/appmsgalbum?action=getalbum&__biz=MzA4NDAzMjcyOA==&scene=21&album_id=3144081641343107073&count=3#wechat_redirect
歡迎更多感興趣的作者和讀者朋友們加入我們!
(原標題:供應鏈專利矩陣:逆全球化下的生產關系重構與實施路徑——以協同創新重塑全球技術生態)
欄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續招募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張波 樊懋
欄目支持:黃小棟知識產權商業思維研究作者團隊
編輯:IPRdaily辛夷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注:原文鏈接:供應鏈專利矩陣:逆全球化下的生產關系重構與實施路徑——以協同創新重塑全球技術生態(點擊標題查看原文)
「關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領先的知識產權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致力于連接全球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人才。匯聚了來自于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以色列、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長型科技企業的管理者及科技研發或知識產權負責人,還有來自政府、律師及代理事務所、研發或服務機構的全球近100萬用戶(國內70余萬+海外近30萬),2019年全年全網頁面瀏覽量已經突破過億次傳播。
(英文官網:iprdaily.com 中文官網:iprdaily.cn)
本文來自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并經IPRdaily.cn中文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tyccp6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