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不代表IPRdaily立場#
原標題:知財戦略デザイナー派遣事業2019ナレッジ集 ~大學の埋もれた知的財産からイノベーションを創出していくために~
日本正在將大學的研究成果廣泛地回饋社會、促進研究發展和社會實施,并促進大學建立以“知識”為源泉的生態系統,其中知識產權起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大學正通過知識產權活用開展產學合作、建立合資企業等;另一方面,仍然有許多研究人員沒有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權利的意識,導致作為技術創新源頭的“知識產權”被埋沒。
因此,從2019年開始,日本專利局向各大學派遣了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負責從大學挖掘杰出的研究成果,并從研究人員的角度設計知識產權戰略。
2020年5月26日,日本專利局公布了2019年日本大學知識產權戰略規劃總結報告。報告通過列舉具體事例,總結了大學在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派遣前存在的問題,規劃師的問題解決過程及其取得的成果。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向研究人員提出未來的發展前景,例如合作研究和商業化的發展方向,使研究成果發揮最大的作用。并從研究人員的角度設計知識產權戰略,包括應保護的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獲取的時機,并通過活用知識產權創造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以下是該報告中總結的各大學存在的問題以及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的建議。
1.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除了研究人員主動進行的發明咨詢以外,產業合作部門不了解研究成果,也不知道如何辨別應積極制定知識產權戰略的研究成果。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通過分析大學內研究人員的所有論文,不僅可以了解研究人員的個人優勢,還可確定大學整體所具有的技術優勢領域,并能定位大學與企業合作可能性較高的研究成果。
2.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兼具大學研究管理職能的產學合作部門沒有搜集每個研究人員的研究信息或授權信息,對研究人員的支持只能通過發明咨詢和發明申請觸發。因此希望能縱觀整個大學的研究人員,以了解那些正在從事有利于制定知識產權戰略的原創研究的研究人員。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立了該大學過去五年的各項研究成果數據庫,從中選取了正在積極進行研究并有望在未來產生有益結果的研究人員,仔細審查了這些研究人員的論文和科研經費的詳細信息,從而確定了從事高原創性和社會高影響力研究的研究人員,并通過聽證會挖掘了出色的研究成果。規劃師指出,為創造良好的知識產權,研究的發展過程必不可少。因此,有必要從發明完成之前的階段開始,配合研究的進展對知識產權進行支持。
3.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一直以來,大學的知識產權支持都是從研究人員提交發明申請之后才進行的,因此容易錯過一些最好在基礎研究階段提出專利申請的研究成果,導致專利申請比最佳申請時機要晚。即使在基礎研究中,大學研究管理人員也希望積極地與研究人員接觸,以便將來開展聯合研究、建立合資企業、制定知識產權戰略。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可以根據競爭性資金類型等客觀數據,縮小大學想要重點支持的基礎研究領域的研究人員范圍;還有一種選擇是檢查論文的科研質量(FWCI),查看其研究成果對社會的影響。
4.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在研究的早期階段,大學無法提供知識產權支持。以往都是從創造出研究成果之后才開始實施,導致很難根據研究方向有效地梳理發明,從而獲得強大、廣泛、有用的專利。因此,希望能從更早的階段開始對研究人員進行知識產權支持。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如果研究人員向大學提出,為了發表論文希望馬上申請專利,大學的知識產權戰略就會變得很被動,而從研究階段開始進行知識產權支持,時間上更寬裕,可以構建出主動的知識產權戰略。如果在發明誕生前的階段,在研究生院內培養能將知識產權咨詢與產學合作部門相結合的人才,便能制定主動積極的知識產權戰略。
5.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利用喪失新穎性例外條款(日本專利法第三十條)的專利申請數量較多,希望催促研究人員在學術會議發表前盡快提交專利申請,降低專利法第三十條的利用率。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將利用喪失新穎性例外條款的專利申請數據化,可以得知利用喪失新穎性例外條款申請專利的研究人員常出席的學術會議,在學術會議召開前幾個月訪問研究人員,便可以降低利用喪失新穎性例外條款的專利申請風險。
6.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由于是否提交專利申請主要由研究人員判斷,產學合作部門希望能了解有專利申請可能性的發明,也希望加深研究人員以及校內所有相關人員對知識產權的了解。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通過在校園內設立“基于競爭性資金申請文件的發明咨詢窗口”,可以從申請競爭性資金的階段開始提供知識產權支持。針對研究人員和校內所有相關人員舉辦知識產權研討會,可以提高整個大學的知識產權意識。
7.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在生命科學領域(醫學系、理學系、農業系),相對研究人員和論文的數量,發明專利申請數量較少。希望挖掘出在不久的將來能用于社會實施的研究成果,并將其應用于專利申請中。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為了讓研究人員認識到自己的研究可以申請專利,有兩個方法可行:一是向研究人員傳達沒有專利就不能放心地引用大學的研究成果的文化,二是向研究人員展示個別具體的事例,說明哪些研究成果是可以獲得專利權的。
8.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希望已經發表了數篇優秀論文,正在開展有望用于社會實施項目的研究人員認識到他們可以為其研究成果申請專利。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可以向研究人員展示該領域的專利申請趨勢,以及正在提出專利申請的企業,使其認識到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知識產權的價值。通過比較以往的技術,明確研究人員的研究優勢,提出將研究成果用于社會實施的具體方案,同時還可以建議獲取廣泛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以便實現研究成果的社會實施。
9.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由于在研究人員提出發明申請主動咨詢前,知識產權負責人員都很少有機會與研究人員討論發明,導致即使研究人員獲得了有關疾病發病機理的新發現,甚至發現了影響該機理的化合物時,他們仍未意識到該成果的可專利性。此外,有時大學并沒有時間充分考慮先進的知識產權戰略,例如討論物質專利、用途專利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以及從作用機制的角度討論用途的擴展等。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指出,尤其是在藥物發現領域,重要的不只是產品的新穎性,還有產品的作用機理及該作用機理適用的用途。
10.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希望與企業合作,以實施大學出色的研究成果,并制定知識產權戰略,尋找潛在的合作伙伴。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如果大學能把握研究成果的市場趨勢、運用該成果的產品的市場趨勢以及技術趨勢,就能更容易掌握制定知識產權戰略的方法,找到潛在的合作伙伴。
11.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一直以來,知識產權業務是由發明申請觸發的被動業務,大多數專利申請是與企業的聯合申請,難以應用于第三方。為了將大學的研究成果作為一種基本技術廣泛普及,需要在與企業進行聯合研究之前增加大學的獨立申請量。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通過按時間順序分析現有技術文獻和市場趨勢,創建技術趨勢圖,便可以說明該研究內容的哪些領域是公開已知的,哪些地方具有新穎性,今后有多大的市場規模。同時,通過提出聯合研究伙伴、許可方等的候選者,還可用于發明審查委員會中作為解釋專利申請必要性的材料。
12.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大學研究人員一直在進行前沿研究,如今,也積極開展了關于不同領域融合的研究,例如人工智能與材料相結合的研究。但是,大學研究管理人員等由于專業技術領域受限,尤其是涉及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時,在獲取專利的必要性和應獲得的權利要求保護范圍方面能提供的建議有限。因此,希望在與具有人工智能知識的規劃師合作的同時,對人工智能研究提供進一步的知識產權支持。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基于日本專利局發布的人工智能、物聯網相關發明事例集,對人工智能已申請專利的發明和非申請專利的發明相關的事例進行解釋,可以使研究人員更容易理解人工智能的知識產權戰略。
13.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近年來,融合了諸如人工智能和物聯網之類信息技術的數字健康領域相關研發一直在蓬勃發展,但很少有大學研究管理人員具備獲得相關知識產權和制定商業策略必需的知識和經驗,因此也很難對該領域研究人員的研發方案和戰略規劃提供有效的建議。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如果研究活動所產生的數據以及數據周邊具有保護價值,則除了專利權之外,還可以采用著作權和商業秘密等知識產權策略。
14.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相比大學在信息通信領域的聯合研究和委托研究成果,大學技術轉讓部門進行的技術轉讓成果較少,希望能查明其原因。
經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調查發現,研究人員將程序、數據作為聯合研究成果轉移到企業。而大學技術轉讓部門不了解這些技術轉讓的機制。技術轉讓的對象不僅包括專利,也包括在研究過程中創建的程序和獲取的數據,這些都可以轉讓給企業。
15.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對于缺乏專利申請經驗的研究人員來說,不了解專利權利要求,難以進行專利申請的準備工作,有時還掌握不了專利申請的時機。還存在關注點停留在學術研究主題上,導致對發明不了解的情況。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為了讓研究人員對具體的專利申請有所了解,可以向研究人員展示其他出版物和專利出版物的實際示例。通過對申請程序和專利權利要求進行說明,使研究人員與大學研究管理人員之間可以就專利申請的準備工作進行順暢的溝通。
16. 某大學存在的問題是:正在研究通用技術的研究人員致力于該技術的社會實施,大學正在考慮將設立合資企業作為一種社會實施的方法,但希望了解具體應該采用哪種策略。
知識產權戰略規劃師建議,設立合資企業時,重要的是要考慮競爭企業的存在和市場壟斷的可能性。如果難以用所擁有的專利來壟斷市場,則可以與其他公司合作,而不必堅持設立合資企業。
來源:https://www.jpo.go.jp/support/daigaku/document/designer_haken/2019-knowledge.pdf
來源:中科院知識產權信息
者:中科院IP信息 編譯:謝金秀
編輯:IPRdaily王穎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關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媒體,致力于連接全球知識產權與科技創新人才。匯聚了來自于中國、美國、歐洲、俄羅斯、以色列、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長型科技企業的管理者及科技研發或知識產權負責人,還有來自政府、律師及代理事務所、研發或服務機構的全球近100萬用戶(國內70余萬+海外近30萬),2019年全年全網頁面瀏覽量已經突破過億次傳播。
(英文官網:iprdaily.com 中文官網:iprdaily.cn)
本文來自中科院知識產權信息并經IPRdaily.cn中文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tyccp6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