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文章不代表IPRdaily立場#
發布: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眾律國際
供稿:Zoomlaw
原標題:企業并購時商譽如何認定
企業并購中產生的商譽,對并購企業中的商譽如何確認及后續的會計處理是商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對并購企業以后期間的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產生重大影響。以下本文簡要介紹相關解釋、規范供讀者參考。
一、前言
臺灣現行法規對于商譽攤銷之相關規定有:(1)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第15條第1項第7款;(2)企業并購法第35條(3)金融機構合并法第17條第1項第4款。上開法規范目的系為鼓勵企業整并而賦予其優惠,臺灣實務上企業也經常透過該條文之運作享有租稅優惠。惟商譽如何認定、舉證責任之分配等問題在實務上屢見不鮮,以下本文簡要介紹相關解釋、規范供讀者參考。
二、商譽之認定
參考臺灣“財政部”95/03/13臺財稅字第09504509450號函解釋認為:「商譽成本之認定,屬個案事實查核認定問題。惟可參考「公司申請登記資本額查核辦法」第6條第8項后段有關「公司因合并認列商譽,應查核其數字計算過程,了解存續公司或新設公司因合并而取得之可辨認資產與承擔之負債,是否按公平價值衡量,再將所取得可辨認凈資產之公平價值與收購成本比較,若收購成本超過所取得可辨認凈資產之公平價值,列為商譽」之查核規定?!?span style="color: rgb(0, 112, 192);">[1]
又公平價值之認定,于實際操作時得依循臺灣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25號第18段所規定之標準。
三、商譽價值認定有爭議時之舉證責任
商譽之認定方式在實務上多依照上開臺灣“財政部”函釋之見解做認定,惟常發生爭議者,為稅捐稽征機關與納稅義務人對于收購成本及可辨認凈資產的公平價值計算意見有歧異時如何處里。臺灣“最高行政法院”100年度12月份第1次庭長法官聯系會議決議對此認為:「企業并購取得之商譽,系因收購成本超過收購取得可辨認凈資產之公平價值而生。商譽價值為所得計算基礎之減項,應由納稅義務人負客觀舉證責任。納稅義務人應舉證證明其主張之收購成本真實、必要、合理,及依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 25 號第 18 段衡量可辨認凈資產之公平價值,或提出足以還原公平價值之鑒價報告或證據?!?br/>
故臺灣現行法下納稅義務人須證明收購成本之真實、必要、合理性,但如此也造成納稅義務人于訴訟上十分不利之結果。
注釋:
[1] 財務會計準則公報第25號第17段亦規定:「將所取得可辨認凈資產之公平價值與收購成本比較,若收購成本超過所取得可辨認凈資產公平價值,應將超過部分列為商譽…」
發布: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眾律國際
供稿:Zoomlaw
編輯:IPRdaily趙珍 校對:IPRdaily縱橫君
推薦閱讀
“投稿”請投郵箱“iprdaily@163.com”
「關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媒體+產業服務平臺,致力于連接全球知識產權人,用戶匯聚了中國、美國、德國、俄羅斯、以色列、澳大利亞、新加坡、日本、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的高科技公司、成長型科技企業IP高管、研發人員、法務、政府機構、律所、事務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萬產業用戶(國內25萬+海外30萬);同時擁有近百萬條高質量的技術資源+專利資源,通過媒體構建全球知識產權資產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獲啟賦資本領投和天使匯跟投的Pre-A輪融資。
(英文官網:iprdaily.com 中文官網:iprdaily.cn)
本文來自Zoomlaw并經IPRdaily.cn中文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tyccp6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