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IPRdaily立場#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劉文 審協北京中心機械部 IP創新贏
原標題:詳解315耐克“氣墊門”的三生三世【IP創新贏】
315晚會,耐克又成焦點(咦!我為什么要說又呢?):一款號稱有ZOOM AIR氣墊的鞋里沒氣墊。有沒有這個氣墊差多少錢?耐克鞋的氣墊技術水平又如何?本文帶你了解NIKE AIR的三生三世…
事件回顧
315晚會,耐克登上黑榜
只因這款鞋:Hyperdunk 08 FTB
(注:科比退役后,為向其職業生涯致敬,同時紀念08年科比在北京奧運的全勝戰績而發售的一限量款籃球鞋)
根據此前耐克的中文官網介紹
鞋后跟內有獨家的ZOOM AIR氣墊
但說好的氣墊呢?
有網友對此發帖表示:
早知道你沒氣墊
我們仿制的也不瞎折騰了…
對此,耐克最初的回應僅為:
產品描述失誤
YOU SAY WHAT?
定價上咋沒失誤?
此鞋在耐克官網上標價1499元
相比于外形類似的普通無氣墊鞋
每雙貴500-600元
同款鞋在美國官網顯示有氣墊
您說宣傳失誤?
據報道:類似事件耐克已不是第一次
2011年,在中國銷售的Hyperdunk 2011籃球鞋
前掌就比美國同款少了氣墊
更讓中國消費者憤怒的是:
這款在國內售價1299元的籃球鞋
竟然比美國同款還貴出了約500元
經媒體曝光,耐克給出的最終解決方案是:在收回貨品的同時一次性全額退款并提供4500元賠償
按照當時銷量,小編掐指一算
只花了200萬人民幣就平息了一次輿論危機
對于耐克這個全年凈賺 37.6 億美元的品牌
這公(違)關(法)成本未免也太低了
對耐克的行為大家見仁見智
小編作為技術咖,還是聊聊緩震技術
為什么多了個氣墊就貴那么多?
里面技術含量很高嗎?
不就是搞個塑料鞋墊里面充上點氣嗎?
很多看似原理簡單的東西,實施起來卻不一般,氣墊鞋能走到今天也是經歷了世代的變遷,小編接下來就帶你走進Air氣墊的三生三世:
說起氣墊,那還要追溯到航天技術!
1977年,時年34歲的NASA工程師弗蘭克魯迪將空氣注入薄膜制成鞋底,從而使鞋獲得緩震性;并將該技術申請了專利(美國發明公開號:US4287250A)。
弗蘭克魯迪拿著自己的專利技術,幾乎跑遍了各大體育用品商的經理辦公室,大多是碰壁而回。但最終得到了NIKE創始人菲爾奈特的認可,收購了該專利;并開始進一步研發、生產。所以有人稱NIKE是氣墊鞋的鼻祖也不為過。
1979年,NIKE推出了第一雙氣墊鞋
Air Tailwind:搭載AIR SOLE氣墊
在緩震效果、穩定性和反應速度方面,AIR SOLE氣墊表現較為均衡,目前多用在中低端運動鞋上,只是通常埋藏在發泡材料鞋底中而不可見。鞋上凡是帶有“AIR”字樣,一般都默認采用AIR SOLE 氣墊。
AIR MAX氣墊由AIR SOLE改進而來,具有多氣室、多重壓力的特點。不同壓力氣室的布局提供不同的避震性,低氣壓氣室顯著提高了運動的舒適性,高壓氣室則能增強運動鞋的穩定性。
結合不同形狀/功能的氣室布局,讓消費者針對不同運動有不同的選擇。
耐克在專利申請(美國發明公開號:US4817304A)中對AIR MAX技術進行了全面的介紹。
1987 年,NIKE運動鞋Air Max1問世,成為首款搭載第二代氣墊專利技術的運動鞋,同時開創了可視氣墊時代!
通過在氣墊布局和氣壓值的調整等方面的不斷優化改進,AIR MAX慢慢從后掌氣墊發展成為全掌氣墊,在其申請的專利中(美國發明公開號:US6055746A)記載了后掌和全掌AIR MAX的氣墊布局形式。
在此基礎上,伴隨著生產工藝和設計水平的全面提高,搭載全掌AIR MAX氣墊的Air Max 97最終誕生了。
在實現全掌氣墊之后,耐克開始致力于其他氣墊形式,其中之一就是Tuned Air(可調式氣墊)。其在起點表面可見半球狀框架結構,用于隨時調節人體運動中的平衡。
(注:該技術最先使用于1999年的Air Max Plus,后因制造成本過高沒有廣泛商業推廣)
在首款AIR MAX誕生20年后
實現了完全無發泡材料全掌氣墊
Air Max 360于2006年面世
看看下圖AIR MAX的進化過程,能否感受到科技創新一步一步的走來
盡管實現了消除發泡材料全掌化
但不意味著進化的結束……
作為本次“氣墊門”的主角,ZOOM AIR技術,簡而言之,就是一片扁平狀的氣墊再加上織物和尼龍纖維絲共同組成的緩震系統。
在NIKE公司的專利申請中(美國發明公開號:US4906502A)披露了ZOOM AIR的雛形:其將織物材料置于氣墊的上下面,再使用熱壓的方式將尼龍纖維固定在織物材料之間,以起到連接上下壁的作用。
還是看實物圖來得直接
還是看不清?
讓我們切開看一下
這些纖維是怎么工作的呢?
正常狀態下,灌注的高壓氣體具有膨脹的趨勢,尼龍纖維會被拉直繃緊,以維持氣墊的形狀。
當受到外力擠壓時,高壓氣墊產生減震緩沖作用,再結合尼龍纖維絲的張力與氣壓共同完成回彈反饋。
動起來看一下
再來一組仿真
纖維的存在將運動員大部分的受力吸收,并將一部分力量反饋給運動員;相比AIR MAX,ZOOM AIR更加輕薄、反饋也更強;
1995年推出的ZOOM Flight 95籃球鞋(下圖),被認為是ZOOM AIR的基礎版
那時候氣墊的名字:Tensile Air(點擊看大圖鞋底)
其靈感其實源自F-15戰斗機機翼復雜的條索狀構造
在基礎版上,ZOOM AIR發展變的多元化
有置于中底內,也有置于鞋墊內,
有前掌、后掌、前后掌分離ZOOM
當然還有最受歡迎的全掌ZOOM
第一雙搭載全掌ZOOM AIR氣墊的
是這款:Air Jordan 12
從此鞋開始,Sneaker們(運動鞋愛好者)為表達穿著的舒適性,還發明了一個名詞,叫做:
踩屎感?。?!
隨后ZOOM MAX氣墊出現了
ZOOM MAX=ZOOM AIR+AIR MAX
一言以概之就是:
AIR MAX的空間、氣柱換成ZOOM AIR纖維絲
有效的結合了兩者的優點
還有一款鞋不得不提
Air Foamposite One
可能是NIKE史上用料最夸張的量產鞋
噴泡一體成型的鞋面以及豐富的配色
總能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但重視內涵的小編卻關注到
該鞋首次奢侈地采用了雙層氣墊配置
全掌+后掌ZOOM氣墊層疊
踩屎感更加強烈
記住下面的公式(一般人我不告訴他)
作為NBA最霸氣的現役巨星-勒布朗詹姆斯
以其名字命名的球鞋更加特別
搭載了分區HEX ZOOM(六角形ZOOM)
在耐克公司的專利申請(美國發明公開號US2006230636A1)中,對該技術有所記載:將ZOOM AIR用六角形進行分割,以在保持ZOOM AIR高回彈性特點的同時顯著提高其靈活性,為穿著者在球場上做出快速切換運動提供了更多的穩定性。
這種模塊化設計還方便設計師使用壓力測繪技術
根據測試數據,以對運動員最有幫助的方式確定ZOOM氣墊安放的位置,從而提供精準的緩震與回饋動力?! ?br/>
如果拋開耐克的營銷策略和對中國消費者的態度不談,在緩震科技的技術上,小編透過耐克公司長達幾十年的專利布局,能夠看到其在研發上的用心和進步。所以目前也形成了多品類的氣墊類型??偨Y起來:
AIR SOLE:入門級氣墊,經濟實用、性價比高。至于腳感—你懂的!
AIR MAX:厚氣墊,更強調緩震,要有足夠沖(大)擊(體)力(重)才有效,否則反饋感較低,說白了就是“硬”。
ZOOM AIR:薄氣墊(后期也有厚的),更強調快速反饋,相對較軟。
跑鞋:ZOOM AIR更多,AIR MAX基本是給新手或者當休閑鞋穿準備的。
籃球鞋:中鋒AIR MAX更多,而后衛、靈活型內線ZOOM AIR更多。
創新為消費者帶來舒適和更好的體驗
一直是科技粉小編稱贊并分享的
對耐克的下一代產品小編永遠期待
只是希望“氣墊門”不要再有下一代
最后,作為看著科比的球長大的一代
用科比職業生涯的美妙瞬間
緬懷一下小贏們的青春
當然,也再展示一下那些漂亮的鞋
來源:IPRdaily中文網(iprdaily.cn)
作者:劉文 審協北京中心機械部 IP創新贏
編輯:IPRdaily.cn LoCo
校對:IPRdaily.cn 縱橫君
“投稿”請投郵箱“iprdaily@163.com”
本文來自IPRdaily.cn 中文網并經IPRdaily.cn中文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m.tyccp663.com/”